培养方案

2025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AI赋能的数智零售管理和流通渠道创新领域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有较强的商业零售数字化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数字化领导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既有国际视野又深谙中国国情,既有开拓创新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中高层企业管理工作的商业精英。

二、学制

本专业采取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基本学制为2年。

三、培养(研究)方向

1)数智零售管理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基于深度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数智零售战略与绿色消费、数智零售运营与商业模式、数智零售营销与消费行为、人工智能与零售赋能等。

2)流通渠道创新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与市场趋势的深度融合,提升流通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探索流通领域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创新、流通渠道组织与结构创新、流通渠道竞争等。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全日制学生要求至少修满45个学分。具体如下:

总学分要求

总学分要求:45学分

课程类别

须修门数

须修学分

公共必修课

4

6

专业必修课

8

16

专业选修课

4

8

方向选修课

4

8

实践环节

7

1. 公共必修课最低学分要求为6学分: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专业外语1门(2学分)AI通识课1门,(1学分)

2. 专业必修课最低学分要求为16学分:专业课8门(16学分);

3. 专业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为8学分:选修课4门(8学分);

4. 方向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为8学分:每个方向选2,共4门(8学分);

5. 实践环节最低学分要求为7学分,包括:前沿讲座(2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MBA学位论文写作指导(1学分)。其中,

学术讲座由学院组织专家、业界人员等进行讲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相关讲座应不少于6次,通过后计2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内容可结合实践基地实习、自主创业、海外实践、案例研究、工作单位项目研究等方式开展。完成专业实践,并提交专业实践报告,报告形式可以是商业计划书、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或案例研究报告等,获4学分。

五、专业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培养学员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具备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具备流通业及相关行业的管理能力,能够开拓市场,创造综合效益。每位学生可以参加学校认可或导师指导的团队学习(一般团队为4-6人),进行企业/实践基地参访与专题探讨。

专业实践结合产业特点或企业实际问题展开。根据参访和研讨的实践问题,研究生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递交专业实践学习计划。在参访与专题探讨的基础上,撰写专业实践报告。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根据企业管理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案与设计、实践方法等方面指导。专业实践可以结合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为完成学位论文创造条件。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实践环节进行评审考核并评定成绩。

(二)科研能力培养

1)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并具备企业管理所需的基本分析方法与工具的运用能力,如统计分析和决策分析。掌握与企业职能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会计、财务、营销、运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等,以及涉及企业综合管理的知识领域,如领导力、决策制定、创业精神、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等。掌握特定行业和岗位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定企业中的综合管理或职能管理角色。

2)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应具有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全局的战略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把握流通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决策能力,通过查找文献、应用理论知识,科学地解决流通运营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六、培养方式与成绩考核

(一)培养方式

1)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战观摩、管理实践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强调案例互动,包括企业/实践基地训练与专题探讨。

2)邀请国内外具有丰富管理与实践经验的零售或流通业界和学界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校内外导师合作指导。

3)课程与流通、零售管理人才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有机结合。

4)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学术导师指导为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思想品德、学术道德的引导、示范和监督。校外实践导师聘请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且理论造诣较高的专家担任,进行为期二年的专题实践指导,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

(二)成绩考核

1.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相应学分,通过规定的课程考核且成绩合格

2. 一般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期以前完成论文开题。开题报告的答辩以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和论文的规范性为质量要求。原则上开题报告评审通过日期应与学位论文答辩日期间隔一学年以上,开题通过后,方可继续撰写论文。

3. 中期考核:课程学习阶段完成、论文开题报告审议之后,硕士研究生须在入学第三个学期完成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4. 学位论文需要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送两位校外同行专家进行盲审,盲审通过后可参加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相关要求按照《上海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执行。

七、学位论文 

MBA学位论文应反映学生所掌握的新知识,体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展现学生独立承担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论文选题应来源于零售企业或其他流通企业的发展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要求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中发现问题,恰当运用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行系统性分析,所选主题能够反映企业组织的管理实践,或是同一类企业组织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管理问题,选题应尽可能细化和聚焦。论文要有前瞻性、实用性,研究结论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查研究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企业管理案例及分析等。论文写作要符合学术规范,论文的观点明确,数据引用标注规范,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版面规范,分析和研究逻辑要清晰、连贯,研究方法科学。学位论文应体现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理论应用能力与管理问题解决的能力。对论文的评价主要考核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或看其使用价值(如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贡献)。

论文写作须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


附表:

类别

课程名称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学时

学分

开课学院

备注

公共必修课

6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5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商务英语




30

2

商务外语学院


人工智能前沿与产业发展趋势




15

1

商务信息学院


专业必修课

16学分)

组织行为学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必选

营销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会计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管理经济学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数据、模型与决策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商务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运营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战略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选修课

8学分)

公司治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通用管理

模块41

公司理财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创新创业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创新创业

模块31

创业融资与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创新生态与平台战略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人工智能与商业决策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AI赋能

模块41

跨境电商运营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数字转型与组织变革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大数据赋能与商业创新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ESG与可持续发展会计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决策

模块41

财务大数据决策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报表分析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共享服务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方向选修课

8学分)

数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数智零售

管理方向

42

数智零售管理与模式创新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国际零售前沿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零售技术创新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流通渠道

创新方向

42

流通创新前沿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绿色供应链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渠道管理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实践环节

7学分)

前沿讲座



30

2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实践


30

4

工商管理学院


MBA学位论文写作指导




15

1

工商管理学院